首页 > 音乐教案 >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精华3篇]

发布时间:2025-02-20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精华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1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并完成知识建构:

  创立: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科举制常科明经:考对的记忆和理解。

  度的创分类进士: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

  立和发发展:唐朝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展录用程序:初试→→吏部考察,量才任用。

  作用(1)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公开公平的为主。

  (2)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影响(1)对国内:我国沿用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2)对外国:对日本、朝鲜,西方文官制度都有深远影响。

  课堂进行时

  情景导入

  《钟馗嫁妹》中讲到钟馗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相貌其丑无比,使他在科举考试中遭受歧视。钟馗在科举考试中,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唐明皇无法容忍其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问一问: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发展又如何呢?

  新课教学: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创立过程。

  (1)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

  (2)时设置,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议一议: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正制?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找一找: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

  (1)地位:

  (2)基本特征:

  (3)内容:

  (4)录用程序: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远法前代,得人为盛。”

  材料二“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三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想一想:请回答:

  (1)上述几则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进士之科”是何时设立的?有何重大意义?

  (3)你是怎么理解材料二这句话的?

  (4)材料三说明了统治者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课堂小结

  填一填: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隋炀帝()。

  发展:唐朝。

  课堂大练兵

  1、指导丛书P8-9页一、二。

  2、议一议: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

  2、我知道: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2

  学习目标

  1、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3、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2、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自主学习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时,正式创立科举制;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科举制得到很大发展,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其基本特征;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在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唐朝科举制已形成固定的程序。

  3、科举制度的影响:它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政权,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选择官员。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从此做官凭真实才学,选官权力收回中央。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唐朝时科举制度有很大发展,逐步走向化和化。考生来源很广,考试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非常严格。其中科尤其被看重,在科举制度中居主导地位。

  2.唐朝科举分和两大类。而常科以、两科最重要。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深远。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士人读书之风日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同时还影响到、

  等国。

  2.朝建立的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直到朝末年才被废除。

  合作探究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练习反馈

  A

  l.魏晋以来选官的标准是()

  A.是否有真才实学B.是否出身权贵C.是否有家产万贯D.是否品行端正

  2.科举制度创立于()

  A.三国时期B.魏晋时期C.隋朝时期D.唐朝时期

  3.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宗D.唐太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是在()

  A.魏晋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宋朝时期

  5.唐朝时,皇帝要选拔有特别技能的人应通过()

  A.明经考试B.进士考试C.殿试D.制举

  6.进士科开设于()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高祖时D.唐太宗时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拨制度,他是()

  A.禅让制B.科举制C.世袭制D.推举制

  8.唐朝有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唐太宗()

  A.虚心纳谏B.善于用人C.开科取士D.爱护英雄

  9.明经考试有一种叫“贴经”的题型,即考官任选《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

  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它类似于今天考试中所做的()

  A.选择题B.判断题C.问答题D.填空题

  B

  10.在下列有关科举考试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内容:

  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

  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

  11.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选官制度?

  (2)材料二中“前代”指哪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占主导地位的考试。

  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1)本诗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2)唐朝的科举程序和任用情况如何?

  13.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类?唐代为什么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延伸阅读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示例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示例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阅读1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16页课文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1、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2、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获益者。)

  3、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开始实行“殿试”,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应举者。)

  4、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把诗赋列入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八次亲自“殿试”应举者,录用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5、结合第16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填充)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有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6、学生阅读16页小字部分“唐玄宗处理‘曳白’者”和15页导入框“李昂羞李权”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两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公平,真实。)

  过渡讲解:因此,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1、学生根据18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好)为什么?(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后来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学生阅读18-19页课文,按19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3学生阅读1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认真攻读儒家经书,防止传抄错误。)

  4学生按18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有理吗?(他这些话不妥。因为熟悉朝廷事物和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5、学生根据17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填充图册”7页相关内容。

  2、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和同为一家”》。

  科举制都的创立和发展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3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收集和网友投稿,如有冒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复制全文

服务热线

870233576

工作时间:8:00 - 12:00

下午:13:30 - 17:30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