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教案 > 高中数学 > 高一数学 >

(优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5-02-06

(必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小棒分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棒”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咱们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在正确的说法下面打“√”

  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哪个说法正确呢?(第三个正确)

  那我问一下,第一个也是平均分,5个,5个,为什么不正确呢?

  (生: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

  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而题目中说“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对不对。

  2、看下一题:12个笑脸,每4个一份,能分几份?

  学生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

  有同学说第一个正确,有同学说第二个正确,到底哪个正确呢?(第二个)

  为什么?(因为12个笑脸,每4个一份,第一个是每3个一份)

  12个笑脸,每几个一份?(每4个一份)

  每4个一份,每4个一份,这是每几个一份?(3个)对啦,这是每3个一份,这是每4个一份,所以哪一个正确?(第二个)

  3、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怎么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谁来说说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4、那咱们再来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有8个苹果,每几个一份(2个一份),那咱们最好怎么分。

  那老师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了4份)

  像刚才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除法是怎么回事呢,它就在我们身边,请看:

  师:老师今天带了18块糖,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块呢?“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人分的糖一样多。

  师:对,说的真好!那下面前后桌4人一组商量一下!(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师: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么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分几块糖?(生:每人分6块)

  师: 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每人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1)介绍除号

  (2)学生练写除号

  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刚才分糖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块糖?(生:18块)

  师:我们就把“18”写在除号前面。分给了几个人?(生:3人)

  师:我们就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人分几块?(生:6块)

  师:最后把“6”写在等号后面。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8除以3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谁替老师再重新说一说,生回答

  师: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中间的这个符号叫除号,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你看一条短短的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分的多平均呀!所以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那孩子们,谁能根据这道题再给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前提是18块糖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学生反馈的同时要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挑战园地

  师:你们这么聪明,敢不敢来我的“挑战园地”挑战一下?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并说说意义

  2、第二关:小猫钓鱼。

  3、第三关:实际应用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今天学的除法,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画画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二一班明天去参观科技馆,咱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交流意见。

  引入课(教学例1)

  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一)用“圆”代替“糖果”分一分

  (二)分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可能有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

  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

  其中一人3 个,另一人也3个;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教师给学生再次看图说话: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2个糖果,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个糖果,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其它三个图里的糖果同桌之间分一分,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说一说

  要求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5个胡萝卜,然后把15个胡萝卜分成3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动手画一画,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学生完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 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四)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同样多

  教学例2, 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画出18个橘子和6个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的同样多)

  “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因为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2个,然后在提问:“分完了吗?”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做怎样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五)巩固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页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气球图,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同学们说气球的顺序号码老师来猜它的颜色。

  出示7个草莓图,学生说摆法,并写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同学们请看,喜羊羊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几根小棒能摆一个正方形?(4根)那用8根小帮能摆几个这个的正方形?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9根呢?

  2、小组合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摆正方形,每次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别摆一摆,并把摆的结果填写在记录单的表一中。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2)操作完毕后,交流汇报。

  出示算式: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3)延伸

  师:现在我们不动手摆小棒,有13根、14根、15根、16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剩余几根?

  要求学生猜一猜并写出算式,然后再汇报。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3、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2)再请你们来找找,在这些算式中除数是几?除数有哪些?

  (除数 是4)(余数有1、2、3、)

  余数能是4吗?为什么?

  (4)、质疑。

  师:也就是说余数不能等于4,那比4大的.行不行?可能剩余5根吗?

  (4)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板书:余数〈除数)

  师:一起读一读。

  师:(追问)除数是4,余数是1、2、3,这些余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几?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想一想用一堆小棒摆5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

  2、下面这些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1)、 ÷6= ……( )

  (2)、 ÷8= …… ( )

  3、选一选: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1)、 ÷( )= ……5 除数可能是( )

  A. 3 B. 8 C. 4 D. 5

  (2)、 ÷( )= ……7 除数可能是( )

  A. 4 B. 6 C. 9 D. 7

  4、做一做。

  (1)、□÷6= ……( )余数最大是多少?

  (2)、 ÷( )= ……9 除数最小是( )

  5、生活中的数学

  练习十四第1题。

  “猜一猜”的游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一天,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和小红摘来了12个苹果,你能帮忙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吗?它们平均能分到几个苹果呢?

  预设:6个。

  问题:你是怎么列式的呢?

  预设:12÷2=6(个)。

  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预设: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

  板书课题: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验学生对除法含义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每4个分一份。

  师:那谁能说说你们放了几盘呢?

  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师:大家跟他分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设计意图:利用熊猫分竹笋这个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帮助熊猫解决问题,同时也巩固列除法算式的旧知,在这基础之上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我们把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把得数叫做商。

  全班齐读: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指名说。

  同桌互说。

  师:大家真棒!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锻炼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问题:如果这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

  预设:20÷5=4。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有20个竹笋,每5个1份,分成了4份。

  问题: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谁是商呢?

  预设:20是被除数,5是除数,4是商。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各部分名称。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12÷( )= ( )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12÷( )=( )

  答案:6,2,6;4,3,4;2,6,2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除法算式,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2.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答案: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 )÷( )=( )

  20里面有( )个5。

  ( )÷( )=( )

  答案:6,24÷4=6.4,20÷5=4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除法的进一步认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 ) 8÷2=( ) 18÷9=( ) 24÷6=( )

  答案:2,4,2,4。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收集和网友投稿,如有冒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复制全文

服务热线

870233576

工作时间:8:00 - 12:00

下午:13:30 - 17:30

添加微信号